社团名称:红豆坊·汉服首饰社团
教师简介:
姓名: 叶蕾
个人照
毕业院校及专业: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
所获荣誉:
教育格言:教育根植于爱
社团介绍:
1.社团课性质或定位:
(1)文化传承性
课程聚焦传统工艺技法(如点翠、绒花、缠花)和历史脉络,旨在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例如仿点翠课程,通过观看复原清代点翠技艺,让学生理解羽毛镶嵌与金属工艺的结合,传递“永不褪色的湛蓝”背后的文化隐喻。
(2)实践操作性
强调“手作体验”,学生需亲自参与选材、制作全流程。例如绒花,学生从了解自然界各种花、草颜色,以及形状,选择适合的材料,根据形状进行制作。
2.课程目标(育人目标):
(1)文化认知与传承目标
理解历史脉络
掌握古典首饰的演变史,辨析不同时期的地域风格。
解码文化符号
解读纹样隐喻(如缠枝纹象征生生不息,螭龙纹代表权力),理解材料文化属性(玉喻君子德性,点翠关联身份等级)。
践行非遗保护
通过制作实践(点翠、绒花)建立工艺保护意识。
(2)工艺技能习得目标
基础技法掌握
完成点翠、绒花、缠花基础训练,掌握正确的流程。
(3)审美素养建构目标
传统美学内化
领悟“材美工巧”,对原则,培养对比例(如簪头与簪身黄金分割)、色彩的敏感度。
跨文化鉴赏力
对比东西方首饰美学差异,理解文化语境对设计的影响。
(4)创新转化能力目标
传统再设计
将古纹样解构重组(如饕餮纹转化为几何吊坠),用其他材料代替传统材料(染色鹅毛、孔雀毛、鹦鹉毛代替翠鸟毛)。
功能跨界拓展
开发首饰新场景:汉服配饰、胸针、挂饰等。
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和传承,让更多非遗在指尖的方寸之间,完成文化基因的活化。
3.课程特色:
(1)文化传承与创新:首饰课程不仅传授传统的首饰制作技艺,还鼓励学生将现代设计思维融入传统工艺中,通过“传统再设计”激发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感知力,实现手作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共生提升。
(2)技能传授与文化认同:通过首饰课程,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文化历史与艺术价值,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,深化文化认同与技艺传承的使命感。
(3)跨学科融合: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,如陶艺、面点制作等相结合,实现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。
(4)现代审美与实用性:首饰课程注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,设计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。
(5)沉浸式体验:通过实际操作和创作,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和现代设计的创新,形成多元的审美视角,提升对传统美学的感知与理解。